GPT-5發佈後,毫無意外又在全網掀起軒然大波。
「還我GPT-4o」的呼聲,如海嘯一般在全網掀起!
甚至連Karpathy都同意,GPT-5確實有些令人失望了。
終於,在鋪天蓋地的罵聲中,奧特曼火速承認錯誤,表示會立刻讓GPT-4o回歸!
好在,想念GPT-4o的朋友們,只要進入設定並打開「顯示傳統模型」,就能在下拉選單中看到之前的模型了。
雖然GPT-5的發佈尤為坎坷,但OpenAI的員工們個個都眉開眼笑,樂得合不攏嘴了。
因為奧特曼剛剛決定,向技術研究和工程團隊的1000名員工(約佔公司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發放巨額獎金,金額從數十萬美元到數百萬美元不等!
至於獎金的具體規模,會依員工的績效、職位和資歷而定,可以以現金或股票形式領取。
就在昨天GPT-5發佈後,奧特曼也立刻接受了Youtube知名主播Cleo Abram的訪談。
幾年前,GPT-5彷彿遙遠得像是科幻小說,但如今,我們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危險的全球競賽中。數千億美元的投入,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力投入……這個時刻意義深遠。
在這個訪談中,奧特曼直面了許多當前最受爭議的問題。
這次,他又曝出不少驚人言論——
27年,AI將做出重大科學突破。
在2035年,GPT-8很有可能治癒癌症。
在2050年的工業革命大爆發中,人類可能因為搶奪AGI算力,而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不過在他看來,AI毀滅人類的機率是1%。
而且他還認為,今天的應屆畢業生是史上最幸運的一代。因為沒有哪個時代,能讓一人創立的公司價值超過10億美元。
GPT-8時代:AI能治癒癌症
奧特曼表示,自己對2035年的AI醫療很有信心。
很多人已經感受過了:自己得了威脅生命的疾病,所有醫生都查不出來,但把自己的症狀和血檢數據輸進ChatGPT,它就能告訴使用者這是哪種罕見疾病。
按照指引去吃藥,最後竟然痊癒了。
而現在,GPT-5在健康查詢方面性能更強了。它的答案更準確,幻覺更少,更有可能告訴你真正的病因和該做的事。
奧特曼表示,自己相信,到2035年,AI將治癒或至少治療目前很多困擾人類的疾病。
比如,在GPT-8時代,我們可以請它「去治療某種癌症」。
它會先讀遍所有現有的研究與數據,給出一些治療思路。然後告訴我們:「我需要你找個實驗員做這9個實驗,把結果告訴我。」
等細胞培養兩個月,實驗員把結果送回 GPT-8,它可能會說:「嗯,這裡有個意外的發現,我還需要做一個實驗。」
然後它會告訴你:「去合成這個分子,在小鼠上測試。」如果有效,再做人體試驗。
最後它會說:「可以了,下面是送審FDA的流程。」
對於任何有親人死於癌症的人來說,這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
2050年,工業革命10倍爆發,誰會受傷?
主持人問:如果到2050年,我們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般的社會變革,但規模大十倍、速度快十倍,在這個過程中,誰會受傷?
奧特曼表示,我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域中,這個過渡期可能會很快,但社會的變化速度不會像技術那樣快。
這過程中許多工作會消失,許多工作會發生重大變化,也會誕生全新的職位。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我們也完全不知道這次的速度和廣度會有多極端。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不同尋常的謙卑,去開放地考慮那些「不可能進入公共討論範圍」的新方案。
也就是說,可能我們需要全新的社會契約。比如需要重新思考,未來最重要的資源,該如何共享。
奧特曼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AI算力盡可能豐富且廉價,多到用不完,如果做不到,未來或許人類真的會為算力爆發戰爭。
所以關鍵問題就在於——該怎樣分配獲取AGI算力的權利。
可能有一天,OpenAI的系統每天「輸出的詞」會超過全人類。現在,人們每天已經往ChatGPT 發數十億條訊息,據此做決策。
而一個研究員對模型「說話方式/人格」的一個小改動,就可能影響到海量對話。這是一種極其巨大的權力。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在這種規模上改動模型人格意味著什麼?
GPT-5和GPT-4,區別到底在哪
主持人就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GPT-5究竟能做到什麼GPT-4做不到的事?
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前不久奧特曼曾這樣說過,「GPT-4是我們這一生最後一次使用這麼笨的模型」。然而,它卻已經在SAT、LSAT、GRE的成績上超過90%的人類。
對此,奧特曼是這樣回答的:AI系統是可以做到這些驚人的事情,但它並不能複製人類在很多方面的能力,SAT這類考試其實很有局限性。
GPT-5讓奧特曼最興奮的事
奧特曼表示,GPT-5最令自己興奮的一點就是,「我幾乎可以問它任何一個困難的科學或技術問題,並得到相當不錯的答案」。
比如,他在國中八年級時有一台TI-83圖形計算機,花了很長時間後做出一個貪吃蛇小遊戲,立刻風靡全校。
然而當他用GPT-5的早期版本時,它7秒內就做出來了……然後,不論是加個新功能,改個介面,它都能秒速完成。
曾經奧特曼也擔心,這會不會讓孩子們錯過那種「石器時代」的艱辛程式設計?
但現在他完全為他們興奮:這種按需創造幾乎即時的軟體,是GPT-5時代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而這,正是GPT-4時代還沒有的。
主持人還提問到:你使用GPT-5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任務是什麼?
奧特曼表示,是程式設計任務。「GPT-5的程式設計能力讓我感覺——它幾乎能做任何事。」
現在,它只是還不能在物理世界裡直接動手,但能讓電腦完成極複雜的任務,就讓軟體本身變成一種極具威力的「控制槓桿」。
2027,AI將迎來重大科學突破
接下來這個問題,來自Stripe CEO Patrick Collison:GPT-5之後是什麼?在幾年內LLM會做出一次重大科學發現?
奧特曼表示,自己敢打賭,到2027年末,AI一定會做出大多數人公認的重要科學發現。
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模型的認知能力。
比如最近,OpenAI的模型在IMO上拿到金牌。IMO總共6道題,要在9小時內完成。
不過要證明一個重大的新數學定理,可能需要頂尖人才投入1000小時。按照目前的增長曲線,模型很可能在2027年就達到,關鍵就在於繼續擴展模型規模。
1899年,AI能發現廣義相對論嗎?
接下來,主持人提出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問題。
假設我們回到1899年,把當時所有的物理學知識交給AI,讓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推演,它會在什麼時候提出廣義相對論?
如果不提供更多物理學數據,僅靠現有數據,超級智能是否能解決高能物理問題?還是必須靠建造新的粒子加速器才行?
奧特曼回答說,我猜測,光靠現有數據來死想是不夠的,必須去建立新設備、做新實驗。重大突破離不開這些,因為現實世界的進程緩慢且複雜。
總之,如果按時間尺度劃分,現在的AI在一分鐘任務上已經超越了人類,但距離「一千小時任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黃仁勳的問題:什麼是真相?
接下來的問題,來自輝達CEO黃仁勳:
事實是What is,真相是What it means。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主觀的,取決於視角、文化、價值觀、信仰、背景。
一個AI可以學習和了解事實, 但它怎麼能知道,對於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個背景而言,什麼是真相呢?
奧特曼表示,AI在適應不同文化語境、及理解個人差異方面的流暢度,時常讓自己感到驚訝。
比如ChatGPT之前推出的「增強記憶」功能,能讓它了解我們的生活經歷和背景,知道是什麼讓我們走到今天。
他有一個朋友,就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曾輸入大量和自己的生活相關的內容。有一次,他讓ChatGPT假裝是自己,來做一個人格測驗。
結果出人意料:結果和他本人幾乎完全一樣!
奧特曼本人也覺得,ChatGPT已經學到了關於他文化背景、價值觀、人生經歷的很多東西,這時候再去感受一個沒有任何歷史記錄的「乾淨版」ChatGPT,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在未來,或許不同地區的人會用不同「文化調校」的AI——底層會是同一個基礎模型,但有不同的上下文輸入,表現出使用者、社區甚至國家所期望的方式。
今天的應屆畢業生,是史上最幸運一代
主持人提到,現在很多AI領域的CEO都在說,5年內,一半的入門級白領職位都會被AI取代。
如果我是2035年的應屆畢業生,我會希望世界變成什麼樣呢?
奧特曼說,的確AI可能會導致很多職位消失,但也很有可能會出現許多完全意想不到的新職業。
比如,有人可能會直接執行探索太陽系的任務,乘坐宇宙飛船去做前所未有的工作——既高薪又有趣。
那時候的人,也許會為今天的我們感到可憐,因為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麼無聊、那麼落後。
10年這個時間跨度,已經很難想像了。我們頂多能想像到2030年。
奧特曼表示,其實自己並不擔心年輕人,他們往往最能適應這種「入門級工作完全消失」的變化。
反倒是那些62歲,即將退休又不想學習新技能的人,更令人擔心。
總之,「如果我現在是22歲的應屆畢業生,我會覺得自己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一代。」
因為從來沒有哪個時代,能讓你在如此低的成本下,去創造全新的東西、去創業,產生巨大影響。
在這個時代,「一人創立的公司,最終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故事會經常上演。
暗諷馬斯克:我們不會放性感機器人頭像
奧特曼表示,如今AI面臨的瓶頸,主要有四類——算力、數據、演算法、產品。
首先,可以預見,GPT-5上線後算力需求會再度陡增,我們會無法滿足。
接下來最需要投入精力的,就是把算力建設到更大規模。從數百萬塊GPU,擴大到數千萬、數億,最終到數十億。
而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能源。要跑一個千兆瓦(gigawatt)級的資料中心很困難,因為很難在短期內找到這麼大的電力。
同時,OpenAI也受限於GPU和記憶體晶片的供應,如何把它們封裝、組裝到機架裡,這些都是難題。
理想狀態就是,能把機器人造出來,參與整個資料中心的自動化建設。
第二個瓶頸,就是數據。
我們正進入一個新階段:模型需要學習那些在任何現有數據集都不存在的東西——它得去發現新事物。
那要怎麼「教」模型去發現?人類會這麼做:提出假設、做實驗、根據結果更新認知;大概率,我們也要沿著這種思路前進。
第三個是演算法設計。
OpenAI做得最好的事,就是建立了一個反覆拿下重大演算法性研究增量的文化。
先是總結出GPT 典範的道路,又搞出了推理典範。
奧特曼表示,自己對接下來還存在更多數量級的演算法收益非常興奮。
舉個例子,因為找到了推理方面的演算法收益,GPT-oss可以在筆記型電腦上跑起來,這類「演算法紅利」大概是OpenAI的工作中最過癮的部分。
而第四個,就是產品。
產品化很關鍵:僅有科學突破還不夠,必須把它交到人們手裡,讓它和社會共同演進、形成回饋迴路。
這也關係到「為世界做正確的事」與「贏下競賽」之間的取捨。
在此處,奧特曼暗諷了一把馬斯克:我們也可以做很多短期增長更快的方法,但它們會和我們與使用者保持一致的目標相衝突。
比如,我們就沒有在ChatGPT裡放「性感機器人頭像」,它能提高使用時間,但和我們堅持的方向不一致。
很多人說ChatGPT 是他們最喜歡、最信任的技術,這種關係很珍貴,我們不會輕易犧牲它。
AI會毀滅人類嗎
現在對於AI的到來,很多人分成了兩派——降臨派和毀滅派。
有人認為,AI對我們的未來會很有用,另一些同樣在造AI工具的人卻說,它會把整個人類毀滅掉。
奧特曼表示,自己對於後者很難產生共鳴,或許他們有一些心理問題。
如果它真的會把人類殺光,自己就不會忙著把它造出來了。
他所相信的理念是:「AI有99%的機率會極好,但有1%的機率是災難;我要把 99%往99.5%推進。」
奧特曼表示,自己從小就是個AI迷,上大學就是為了學AI,進AI實驗室。但他上大學時,這件事還遙遙無期。
直到2012年,Ilya參與的AlexNet論文發表,讓他第一次覺得這條路行得通了。
當時他很疑惑:為什麼全世界還沒注意到這件事?只要規模上去,就能行得通。
現在,現實果然驗證了他的猜想。
而在未來,哪怕在一年後,我們都很難想像會發生什麼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