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教授:AI並非減薪,而是減職位,年輕人首當其衝

全文 4,000字 | 閱讀約 13 分鐘

圖片

(史丹佛 Erik Brynjolfsson 談 AI 對社會的衝擊)

薪酬不變,職位先減。

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 8 月 26 日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2–25 歲年輕人在受 AI 影響嚴重的職業中,就業率已下降 13%。這並非薪資降低,而是工作機會消失了。

這不是悲觀預測,而是由數百萬份薪資單數據直接得出的結論。研究團隊使用了美國最大薪資軟體服務商 ADP 的數據,每月追蹤數百萬員工的真實就業情況,涵蓋上萬家企業,數據更新到 2025 年 7 月。

職業仍存,門檻卻變高了。

——史丹佛教授 Erik Brynjolfsson 研究團隊核心觀點

為什麼?AI 取代的不是整個職業,而是新手學習與成長的階梯。

研究也發現:

  • 如果 AI 被當作自動化工具,入門職位就會被壓縮;

  • 如果 AI 被當作增強助手,資深員工反而帶動招聘。

圖片

(矽谷科技媒體 Axios 新聞頭條)

這一發現已引起 TIME、Axios 等海外權威媒體關注,均指出 AI 的第一波衝擊落在了年輕人和初級職位上。

ChatGPT 發布才兩年多,就業市場格局已經重塑。這是一份 AI 時代的「薪資單實錄」,也是一份送給年輕人的「職場警示」。

更重要的是:

這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又該如何應對?

一、四大事實:誰正被 AI 取代

Erik Brynjolfsson 是資訊經濟學中最常被引用的學者之一,史丹佛大學數位經濟實驗室主任,暢銷書《第二機器時代》作者,AI 與數位技術經濟影響研究的先驅人物。他和團隊在報告中展示了一個看似冷靜,實則刺痛的數據圖(如下)。

圖片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對某些類型的工作造成的損害比其他類型的工作更大。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

他用的是美國最真實的第一手數據:350 多萬人、每月記錄、涵蓋近 3 年。這些都是薪資系統裡的真實記錄,不是調查預測。

接下來的四大事實,來自這組數據的直接分析,也構成了這份報告的核心。

✅ 事實一:不是裁員,而是停止招募

Brynjolfsson 發現:

真正的危機不在於裁員,而是在於停止招募。

許多職位表面上沒裁人,但背後發生的事是:新人不再被接納。

從 2022 年底到今年 7 月,受 AI 衝擊最嚴重的行業裡,22-25 歲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減少了 13%。AI 讓企業能用現有員工完成更多任務,或用工具取代初級操作。這種變化毫無徵兆,卻對剛踏入職場的人是致命的。

對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面臨的不是薪資縮水,而是入門無門。

✅ 事實二:AI 幫你,你留;AI 取代你,你走

研究團隊把工作分成兩類:一種是 AI 幫忙,一種是 AI 取代。

例如市場分析師,可以用 AI 快速做報告,這稱為增強;例如初級內容編輯,AI 能直接寫完,這稱為取代。

數據顯示,被「增強」的人,工作機會和收入都有提升;而被「取代」的人,連入場的機會都在減少。

研究團隊進一步表明:

我們看到的不是 AI 衝擊一切,而是讓某些職位更有優勢,另一些職位徹底關閉招聘。

✅ 事實三:衝擊跨越產業界線

許多人以為,AI 衝擊的是特定行業,例如媒體、翻譯或客服。

但 Brynjolfsson 說:

「我們看到的趨勢不是某個行業問題,而是一個共同特徵:入門級任務,在很多行業同時變少。」

  • 醫療行業的初級記錄員、

  • 法律行業的文件整理助手、

  • 教育行業的內容標註員……

這些職位都沒消失,但容納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是年輕人首當其衝?

因為 AI 最擅長的,正是那些有標準答案、流程明確的任務;而這些任務,過去正是年輕人進入職場、累積經驗的第一步。

如今這一步沒了。

✅ 事實四:傳統數據指標存在盲點

傳統上,我們看一個技術有沒有影響就業,往往看兩個指標:GDP 增長了沒?招聘網站上的職位還多不多?

但在 AI 面前,這兩個指標都開始變得遲鈍。

Brynjolfsson 教授指出:AI 的影響是漸進的,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實際上變化已經開始了。

  • 職位還掛著,但沒人真的被錄用;

  • 工資看起來穩定,但任務已經從新人轉到了 AI 或資深員工手裡。

傳統數據無法反映這種職位流失,但薪資單不會說謊。

這四大事實告訴我們:

AI 帶來的不是轟然倒塌,而是根基悄然下沉,最先站不穩的,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

問題是,這麼大的變化,為什麼很多人卻沒感覺到?

二、門檻改變,許多人尚未察覺

許多人未察覺 AI 帶來的變化,是因為它沒有傳統技術取代的那種動靜:

沒有宣布裁員,也沒有漲工資,很多企業就是悄無聲息地不再招聘了。

Brynjolfsson 教授在訪談中談到:

「我們看到的不是大家都在被機器取代,而是企業正在用 AI,把原本屬於年輕人的工作,交給老員工和各式 AI 工具一起完成。」

如果你只看 GDP 數據,或者瀏覽招聘網站,你會覺得一切都還正常。

這次研究用的是真實薪資記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問題:

「AI 把原本屬於新人的任務,重新分配給了機器和資深員工。」

他們觀察的一個真實的例子:

  • 以前,一家新創公司招兩位實習生,整理市場數據;

  • 現在,用一個 AI 工具 5 分鐘完成初步篩選,然後交給專案經理處理;

  • 實習職位還在招聘網站上掛著,但長期沒人入職,因為已經沒人去安排這個職位的任務了。

這種變化表面平靜,但很關鍵。

教授總結說:

「AI 正在改變的,不是勞動力市場的總量,而是誰能進來、從哪進來、還有進來之後能不能往上走。」

✅ 你看不見,所以低估了

GDP 本質是統計有價的交易,也就是你花了多少錢、企業賺了多少錢。

但 Brynjolfsson 指出:

AI 帶來的是大量「看不見的價值」,尤其是免費商品。

例如:

  • 你沒為 Google 地圖花錢,但你離不開它;

  • 你沒為 ChatGPT 花錢,但它已經幫你寫了無數份企劃案;

  • 企業用 AI 處理初級內容,不需要再招一個人,但 GDP 不會記錄「沒招這個人」這個動作。

在 Brynjolfsson 教授看來:

「AI 帶來的是大量看不見的價值,特別是那些你沒付費,卻改變了你工作方式的服務。」

這就解釋了一個誤會:

不是因為經濟數據看起來穩定,就說明衝擊並不存在。

實際上,衝擊已經在悄悄發生,只是傳統指標捕捉不到。而這種「看不見的變化」首先衝擊的,正是那些還沒建立人脈、沒資源累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直到現在仍以為 「AI 衝擊還沒來」

三、錯誤的衡量,導致衝擊被忽略

很多人至今還覺得「AI 影響沒那麼大」,只是因為他們在看錯的地方找證據。

當大家還在用「有沒有裁員」「職位少不少」來衡量 AI 影響時,Brynjolfsson 教授團隊已經在用一套全新的方法去看這件事。

他說:

很多 AI 服務是免費的。但不收錢,不代表沒價值。

我們過去用 GDP 算經濟,總是把「價格」當成衡量標準。

但 AI 時代,價值往往發生在你沒花錢的地方。

所以他提出了新的思路,叫 GDP-B(B 代表 Benefits,即效益),意思是:除了 GDP 裡的收入,我們還要加上「人們從商品或服務中獲得的好處」。

怎麼測?不是靠主觀想像,而是透過真實的「補償意願」調查。

簡單說就是:我們要付你多少錢,你才願意放棄某個產品或服務?

教授舉了個經典例子:

「我們問用戶:如果要你一個月不用空調,需要補償多少錢?結果發現,一半人要 34 美元就夠了,但也有人堅持要 2000 美元。」

他們用了同樣的方式,測了一堆看似「免費的」東西的真實價值感:

圖片

還有一句特別典型的說法:

很多人一個月沒電都能堅持,但沒電和沒手機,直接崩潰。

所以,GDP-B 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從 用戶自己說「這個我不能沒有」 中估算它的實際價值。

✅ 真正的代價,看得見也看不見

教授還特別提到:

「Netflix 的訂閱費可能只有 15 美元,但我們測出來,人們為了『一個月不用它』,願意收取的『心理補償』是 166 美元。」

這背後就是「消費者剩餘」的概念:你花得少,享受到的多,這多出來的部分,才是真實的幸福感,也是傳統 GDP 完全看不見的。

在 AI 時代,這個部分被大幅擴大:

  • ChatGPT、Gemini、Claude,這些 AI 相關工具都免費,或者只要幾美元

  • 但它們帶來的幫助、節省的時間、取代的勞動力,早已超過價格本身

講到這裡,Brynjolfsson 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現在很多人填問卷,其實偷偷用 AI 幫自己寫答案。既然這樣,我們不如乾脆讓 AI 來當用戶自己。」

於是他們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 把 AI 變成「人」:告訴它「你是一個 25 歲的黑人男性,住在波士頓」,或者「你是一個大學教授,住在紐約」

  • 然後讓 AI 來「回答」那些有關消費偏好、選擇、願意放棄什麼服務的問題

他們稱之為:大型語言模型代理人(LLM Agent)

更驚人的是,他們後來讓 AI「穿越時空」:假裝自己是 2016 年、2017 年的用戶,來「評價當時的 Facebook 值多少錢」。

教授展示的對比圖說明:

AI 模擬出來的答案,和 2016 年真實用戶填的問卷,幾乎一模一樣。

這帶來了什麼啟發?

他總結:

「我們不是拿 AI 來取代人,而是用它來擴展我們原本看不到的地方。」

這種代理模型已經展現出巨大潛力,例如:

  • 想研究一個偏遠人群,AI 可以秒級模擬,不必再用幾個月去實地調查;

  • 想預測一個從沒用過 ChatGPT 的人會怎麼評價它,AI 可以幫你「想像」;

  • 甚至還能模擬不同國家、不同教育背景的消費行為。

這不僅大大提升效率,更讓「隱性價值」第一次被計算在內。

基於這些發現,Brynjolfsson 團隊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反思:

「在 AI 重塑經濟的過程中,我們的衡量工具是否正在忽略最需要被看見的變化?」

四、職位消失,並非你能力不足

Unfinished Live 2022 - Day 1

而這些人,正是那些還沒開始、就被擋在門外的年輕人。

在訪談最後,Brynjolfsson 教授回到了人,特別是年輕人。他說:

AI 不是搶了誰的飯碗,而是讓新人連進門的機會都沒了。

這句話一針見血。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不夠強、不夠快、不夠聰明,但問題根本不在這裡。

所以這不是「競爭勝出就能留下」,而是 「你沒機會被看見」

AI 沒奪走你的能力,但確實改變了每個人職涯的起跑線。

教授指出,AI 的影響堪稱百年來最重大的技術變革,但最關鍵的是,它改變了每個人進入職場的起點。

以前,能力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練出來。

現在,工作門檻變高了,你得一開始就能產出成果,最好還能帶來內容、帶來流量、帶來判斷力。

如果你剛步入職場,既沒經驗又不會用 AI 工具,找不到工作不代表你有問題,而是整個職場生態變了。

✅ 沒有「萬能建議」,但他說了三件事特別值得聽

第一點:你必須了解自己身處哪一類職位

他說,他們把職位分為兩種:

一種是 AI 能幫上忙的,例如行銷企劃、專案研究,這類人會因為會用 AI 而變得更值錢;

另一種是 AI 能直接取代的,例如初級文稿撰寫、數據清理、重複性作業,這些職位本身就不再增長了。

你想要做的工作,是哪一類?

如果你還沒開始找工作,這個問題必須先問清楚。

第二點:真正有價值的,是 AI 無法模仿的事物

教授舉了個例子:

「AI 可以很快寫出報告,但它寫不出你和客戶面對面溝通時的那種交流感;它能查資料,但不知道老闆心裡真正想要的是哪個方向的方案。」

這類「未明言的事物」,也就是教授口中的「隱性知識」,是 AI 最難接近的。

而這個東西,只能從經驗中學習。

如果 AI 搶走了你學習這些經驗的職位,那就要主動去接觸那些需要人際溝通和靈活應變的工作。

不一定非要高薪,但一定要和人打交道,有複雜情況的練習機會。

第三點:你應掌握的不是 AI 技術,而是運用 AI 的習慣

教授給出了清晰的方向:

「不是讓每個人都去訓練模型,而是要讓人懂得什麼時候該用 AI,怎麼在自己的工作中運用。」

就像你不需要會造汽車才能開車,但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踩油門、什麼時候踩煞車。

這也是「AI 輔助型人才」的基礎:不是技術好,而是會用、敢用、並能與自己的工作風格完美融合。

如果你是剛畢業、剛轉行、剛上崗的年輕人,現在要做的是尋找那些依然對新人開放的入口。

記住,這場求職困難不是你的問題,而是整個職場生態的轉變。

結論:AI 重塑了起點

AI 的真正衝擊,不是讓所有人都「失業」,而是讓一部分人永遠無法「入場」。

這不是未來的預警,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史丹佛的數據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變化已經開始了。

最殘酷的是,這種淘汰來得無聲無息。

  • 沒有裁員通知,

  • 沒有減薪公告,

  • 只是那些原本為新人準備的位置,靜靜地消失了。

這場變革最先衝擊的是年輕人,但它不會止步於此。接下來,更多層級、更多行業、更多普通人都將面臨同樣的挑戰。

如果 AI 真的是新工業革命,那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設計「入場機制」。

否則,那些還沒起跑的人,甚至連起跑線都找不到。


📮 本文內容整理自史丹佛大學數位經濟實驗室 Erik Brynjolfsson 教授團隊發布的研究報告《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Early Evidence for the Effects of Generative AI on the U.S. Labor Market》以及相關學術訪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

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END--

主標籤:人工智慧衝擊

次標籤:就業市場職位變化數位經濟年輕世代


上一篇:【大師之思】Martin Fowler 的 AI 隨筆:我們正處在一個連「問題」都看不清的時代

下一篇:微軟提出rStar2-Agent:「更聰明地思考」遠比單純地「更長時間地思考」更有效率、更高效

分享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