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surf 又發布了新功能!
在1.8.2版本中推出了workflow功能,雖然workflow不是一個新東西,dify、coze等產品很早就推出了workflow這樣的能力,並且也是這類產品的最大特點之一,但Windsurf的workflow在形態上與過去拖拉拽的交互有很大不同,它採用自然語言的方式定義工作流,並與開發IDE深度集成,筆者認為,這樣的形式是模型能力進化的結果,也是workflow的更高級形態。這對於過去火爆的各類編排工具和自動化腳本來講,既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將會是被顛覆的巨大的挑戰。
Windsurf Workflows 是什麼?
Windsurf Workflows 功能使用戶能夠定義一系列步驟,以指導 Windsurf 的核心 AI 引擎 Cascade 完成重複性的任務。
核心特性包括:
結構化步驟序列:Workflows 允許用戶在每個步驟級別定義清晰的提示,將複雜的任務拆解為一系列互聯的子任務或動作。這與 Windsurf 已有的 “Rules”(在提示層面提供持久、可復用的上下文指導)一脈相承,但 Workflows 將此概念擴展到了整個任務“軌跡”層面。
Markdown 定義:創建 Workflow 非常簡單:用戶可以透過 Windsurf 介面的 "Customize" -> "Workflows" -> "+Workflow" 來新建,然後用文本(Markdown 格式)編寫一系列步驟、標題和描述。這些 Workflow 文件儲存在項目倉庫的 .windsurf/workflows/ 目錄下,便於團隊共享和版本控制。
便捷調用:一旦保存,用戶可以在 Cascade 中透過斜線命令 /[workflow-name] 直接調用執行。
AI 輔助生成:用戶還可以直接要求 Cascade 幫助生成 Workflows!這對於涉及特定 CLI 工具多步驟操作的場景尤其高效。
內置錯誤處理:Windsurf Workflows 甚至可以處理執行過程中的錯誤。例如,如果格式化步驟失敗,它會讀取錯誤訊息並嘗試修復,然後再次運行。
可以看出,Workflows有非常豐富的潛在應用場景:對於日常重複性工作,過去可能需要根據Runbook(操作手冊)手工執行或者透過自動化編排工具完成的事情,現在只需要提問即可;它與MCP進行集成,可以輕鬆實現很多過去耗時耗力的工作。
對 Dify 等應用編排工具的潛在“降維打擊”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想起當下以dify、fastgpt等為代表的主流AI 應用編排工具,它們主打透過可視化拖拉拽的方式建構大模型應用,很大程度降低了開發門檻,並且彌合了模型能力與實際需要的鴻溝。
工作流編排是目前最好的平衡模型能力以及生產需求的妥協辦法。透過編排可以將開放域,複雜多步問題,分解為多個子問題分開解決,能用模型用模型,不能用模型的用流程,甚至採用“Human in Loop”的方式,將整個工作流程白盒化,把大模型能力限制在封閉的問題內,讓大模型更可控,提升整個應用的可解釋性和魯棒性,這樣的思路也成為了業內共識。
另一方面,我們說workflow是一種過渡手段的原因是隨著模型能力逐漸增強很多過去難以處理的問題都將解決,另外透過這種組件縫合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縫合怪”的出現,系統整體穩定性會相對下降。
然而,Windsurf Workflows 的出現,過去的“小甜甜”將要變成“牛夫人”;相較於前者,Windsurf Workflows具有以下優勢:
更原生的開發者體驗:
文本即程式碼 (Text-as-Code):Workflows 使用 Markdown 定義,天然適合版本控制(如 Git),易於程式碼審查和團隊協作。這對於習慣了程式碼化一切的開發者而言,比在GUI介面中拖拽配置更具吸引力。
IDE/編輯器集成:Windsurf 本身似乎是一個與編輯器或IDE緊密集成的工具。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在他們最熟悉的環境中定義和調用 Workflows,無需切換到獨立的編排平台。這種“上下文不切換”的體驗是巨大的效率提升。
輕量級與高頻場景的契合:
許多開發者日常的自動化需求,如部署、日誌檢查、程式碼格式化、PR 輔助等,可能並不需要一個功能全面的獨立編排平台。Windsurf Workflows 提供的輕量級、快速定義和調用的方式,恰好滿足了這類高頻但相對簡單的自動化場景。
對於 CLI 工具鏈的自動化,Windsurf Workflows 的AI生成能力和直接執行能力,比在Dify等平台中配置API調用或程式碼節點可能更直接。
AI 驅動的流程自建:
Dify 等工具雖然也利用 AI,但更多是作為編排流程中的一個“執行節點”(如調用 LLM)。Windsurf Workflows 則更進一步,AI (Cascade) 不僅執行流程,還能幫助 創建 和 優化 流程本身。這種元級別的 AI 應用,是其獨特的優勢。
從“輔助工具”到“工作流核心”的轉變潛力:
傳統的 runbook 或腳本往往是孤立的,需要手動觸發或與其他系統集成。Windsurf Workflows 將這些流程直接融入到開發者的核心工具鏈中,並透過自然語言交互(斜線命令、AI生成),使其成為一種動態的、智能的“活文件”和“自動化助手”。
產品定位與用戶群匹配
Windsurf Workflow本身就是程式設計IDE的一部分,對於開發者來講,符合其工作習慣,能夠很好地管理程式碼、環境和版本。而拖拉拽應用開發平台長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業務人員用不起來,開發人員不願意用的不上不下的尷尬;往往進入真實業務深水區,不得不肢解拆分,回歸到高程式碼的狀態。
小結
Windsurf雖然屬於老二位置,但其產品創新表現突出:先有Cascade模式(Agent)再到全面接入MCP,現在,Workflows 功能又是Windsurf又一大創新,這將引領了程式設計工具的方向。某種角度看,最近流行的manus這類泛智能體產品就是對這種模式的套殼。
同時,從行業技術發展角度看,這種基於大模型能力的原生工作流方式是對傳統拖拽工作流的降維式打擊。當然,對於Dify這類產品在過去模型能力空窗期也積累了眾多的用戶和能力,面對挑戰,筆者認為可以朝兩個方向發展:向下,憑藉積累打開自己作為原子能力提供商,向開發者賦能被集成;向上,快速借鑒這一思路補齊能力,向更上層的用戶(業務人員)提供更加低門檻的AI應用建構工具。
總的來講,隨著模型能力的不斷變強,對於平台工具開發者來講,如何不被吞噬,是必須要思考的事情。
換個角度,平台工具開發者是否應該轉型,換道借力,開闢新的天地呢?感興趣的可以進群討論。
參考:https://docs.windsurf.com/windsurf/cascade/workflows#workflows
公眾號回復“進群”入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