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和 Agentic AI,你是不是傻傻分不清?
一篇有趣的最新論文《AI Agents vs. Agentic AI》深入探討了這兩種範式的本質差異,為我們揭示了AI發展的下一個戰場。
論文梳理了AI Agent和Agentic AI的區別,把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系統地區分開來,讓我們終於能夠搞清楚:
到底什麼是AI Agent,什麼又是Agentic AI?
它還討論了關鍵思想、解決方案和未來。
那麼:這兩種技術到底有什麼區別?哪種更適合你的業務場景呢?
以下是我的筆記👇👇👇
AI Agents:單兵作戰的智能助手
AI Agents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們是集成了大語言模型和外部工具的單體系統,能夠針對特定任務提供自主性和連續推理能力。
AI Agents具有幾個關鍵特點:
反應式決策:根據輸入做出響應
模塊化結構:各組件相對獨立
單一職責:通常專注於狹窄的應用場景
這些特點使得AI Agents特別適合處理郵件分類、報告總結、客戶支持等相對簡單的任務。
AI Agents在處理單一目標、步驟明確、工具集有限的任務時表現出色,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AI 助手都屬於這一類別。
Agentic AI:多智能體協作的新範式
而Agentic AI則代表了一種根本性的架構轉變。
Agentic AI系統包含多個協作的智能體,它們之間可以:
動態分解任務
保持持久記憶
通過編排層進行協調
這種多智能體協作使得Agentic AI能夠實現更高層次的協調,非常適合複雜工作流程,如研究自動化、機器人集群控制和醫療診斷輔助。
簡單說,Agentic AI就是把多個AI Agents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能自主協作的智能網絡。
各有所長
論文還詳細比較了兩種技術的應用場景:
AI Agents擅長的領域:
郵件過濾
報告總結
內容推薦
客戶支持
Agentic AI擅長的領域:
協作研究助手
ICU決策支持
機器人果園收割系統
自適應遊戲AI
看出區別了嗎——
AI Agents處理的是相對獨立、步驟清晰的任務;而Agentic AI則能處理需要多步驟推理、多方協作的複雜場景。
技術挑戰:各有痛點
當然,這兩種技術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
AI Agents的挑戰:
因果推理能力有限
容易產生幻覺
缺乏主動性
長期規劃能力脆弱
Agentic AI的挑戰:
智能體之間的錯誤傳遞
系統穩定性問題
不透明的通信方式
可擴展性、可解釋性和安全漏洞
可以看到,雖然這兩種技術很強大,但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關鍵解決方案
論文也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對於研究人員和開發者來說至關重要:
主要解決方案包括:
檢索增強生成(RAG)
工具增強推理(函數調用)
智能體循環:推理、行動、觀察
記憶架構(情景、語義、向量)
多智能體編排與角色專業化
反思和自我批評機制
程序化提示工程管道
因果建模和基於模擬的規劃
監控、審計和可解釋性管道
具有角色隔離和可追踪性的治理感知設計
這些技術方向正是研究者和開發者需要深入了解的,以構建可靠、穩健的智能體系統。
未來從單體到協作的進化路線圖
論文最後展望了AI Agents和Agentic AI的未來發展路線:
AI Agents的發展方向:
主動智能
持續學習
安全與信任
Agentic AI的發展方向:
多智能體擴展
基於模擬的規劃
倫理治理
領域特定系統
這些都需要在算法、架構、基礎設施、協議以及底層模型本身進行重大創新。
普林斯頓大學沃頓商學院的Ethan Mollick教授指出:
「未來的AI系統將能夠更好地自主規劃任務,並自己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解差異並選擇合適的
通過對比AI Agents和Agentic AI,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
AI Agents適合處理單一、明確的任務,適用於需要快速部署的簡單場景。
Agentic AI則更適合複雜、多步驟、需要協作的場景,儘管目前面臨更多技術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可以期待這兩種技術的界線逐漸模糊,最終形成更加強大、靈活的智能系統。
我們正從「工具型AI」邁向「協作型AI」,從「執行指令」進化到「理解目標」,從「單點智能」擴展為「網絡智能」。
這種轉變將徹底重塑AI與人類協作的方式。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不再針對具體任務編寫詳細的指令,而是告訴AI系統我們想要實現的高級目標,然後讓一群專業的AI智能體協同工作,自動分解任務、協調資源、解決衝突。
AI 智能體革命,才剛剛開始!
論文原文:
https://arxiv.org/abs/2505.1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