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到全球,尋找科研職位,請上自然職涯
研究人員講述了在工作時聽音樂是如何提升(或降低)工作效率的,並分享了讓他們保持專注的樂曲。
原文作者:Nikki Forrester
原文以「Sounds of science: how music at work can fine-tune your research」標題發表在 2023 年 4 月 6 日《自然》雜誌的職涯特寫欄目
來源:Getty
談到獲取音樂,這是一個黃金時代。「你可以隨時在海量音樂中進行選擇。」紐澤西州南橘薛頓賀爾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的組織心理學家 Manuel Gonzalez 表示。如果要聽完目前在串流媒體服務平台 Spotify 上的大約一億首歌曲,在不重複聽且不考慮新增歌曲的情況下,你得聽到 27 世紀。
還有看似無窮無盡、為適應使用者心情或活動量身打造的精選歌單,宣稱可以幫助提升健身表現、讓心靈平靜,或是提高工作效率。例如,YouTube 上的「低傳真嘻哈電台—— 適合放鬆/學習的節奏」(Lofi hip hop radio — beats to relax/study to)頻道擁有近 1,200 萬訂閱。許多科學家在做實驗、分析資料,甚至撰寫論文時都會聽音樂。但音樂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嗎?
複雜的影響
評估音樂對工作表現的影響是很複雜的。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音樂家兼神經科學家 Daniel Levitin 研究音樂如何影響認知和感知,他說:「每個人都不一樣,每首歌也都不一樣,而且你聽音樂的每個環境也都不一樣。」
音樂的影響會因一個人所處的地點、一天中的時間、心情、近期的互動以及許多其他因素而有所不同。「當你再次聽同一首歌時,你也絕不會和上次聽時是完全一樣的狀態。」Levitin 曾為各種藝術家擔任音樂顧問和錄音工程師,包括 Steely Dan、Stevie Wonder、Grateful Dead 和 Santana。
神經科學家兼音樂家 Daniel Levitin 透過聆聽美國爵士鋼琴家 Bill Evans 的音樂來集中注意力。圖片來源:Mike Roelofs
儘管存在這些微妙差別,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音樂是如何影響人類神經系統的,涉及到已知的大腦每個腦區 [1]。
當一首歌播放時,聲波傳入耳朵,振動被轉化為電訊號。這些訊號首先在腦幹中進行處理,可以引發驚嚇反射和促進腎上腺素的釋放。包括音量、音高、節奏、速度和音色在內的各種成分會分別由聽覺皮層中的神經迴路和前額葉皮層中的預測迴路進行分析。Levitin 說:「然後,大約 40 毫秒後所有資訊整合在一起,你就聽到了音樂。但在大腦時間測量學中,這 40 毫秒可是一段不短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發生的同時,大腦中涉及運動系統的區域,包括基底神經節和小腦,會處理節奏,通常會導致身體部位隨著神經元與之同步放電而運動 [2][3] 。Levitin 說:「聲音透過聽覺進入,但它會在整個身體中表現出來——頭部、軀幹、手臂和腿都想隨著音樂動起來。」
聽音樂能釋放多種神經化學物質,包括多巴胺,它能幫助人們集中注意力,並激勵他們去追求愉悅的活動;還有鴉片類物質,能傳達愉悅感。據 Levitin 稱,催產素這種有助於建立社交聯繫的激素,在人們唱歌或與他人一起聽音樂時常常會被釋放出來 [4]。而且有研究表明,悲傷的音樂能促進催乳素的釋放,這是一種具有舒緩作用的激素 [5]。所有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在工作場所的感受和表現。
情緒調節器
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的古典小提琴手兼管理學研究員 Karen Landay 說,很多人聽音樂是為了調節情緒。她說:「如果我變得煩躁,我可能會放一些讓我心情好起來的音樂。如果我想集中注意力,我會更喜歡安靜的音樂。」
2022 年,義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的鋼琴家兼組織心理學博士生 Andrea Caputo 對 244 名員工進行了調查,以評估出於不同目的聽音樂如何影響他們對工作滿意度和工作表現的感知 [6]。
具體來說,Caputo 和他的同事詢問員工,他們聽音樂是為了調節情緒,還是把音樂當作背景噪音,亦或是為了分析歌曲的技術層面。Caputo 說:「從情緒方面利用音樂與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他還補充說,當員工在工作中用音樂來調節情緒時,他們對工作表現和滿意度的評分更高。根據這項研究,把音樂當作背景噪音或為了分析而聽音樂的員工則並非如此。
對於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移液或資料輸入,聽音樂可以幫助大腦集中注意力,從而幫助科學家表現更好。Gonzalez 說:「音樂甚至可能不僅讓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緩解你在做日常工作任務時可能產生的一些不愉快情緒。」
但他補充說,對於需要大量思考的複雜任務,比如集思廣益想點子或撰寫論文,聽任何類型的音樂——無論是否有歌詞、音量大小或複雜程度如何——都可能會降低工作效率(見下圖「Music matters」)。
來源:M. F. Gonzalez & J. R. Aiello J. Exp. Psychol. 25, 431–444 (2019)。
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Ohio State University in Columbus)的組織心理學家 Kathleen Keeler 研究在工作時聽音樂的利弊,她說,音樂還可以透過其情緒影響來改變一個人注意力的廣度。例如,她指出,聽小調的複雜歌曲會啟動大腦中一些區域,促使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的釋放,從而引發負面情緒 [7]。她補充說,負面情緒更有可能透過增強抑制控制能力(即專注於特定目標並避免分心的能力)來縮小一個人的注意力範圍 [7]。
相比之下,大調的簡單歌曲可以透過釋放多巴胺,引發積極情緒,從而改善工作記憶,加深注意力。Keeler 說:「你更有可能將周圍環境的更多特徵納入你的意識中,並利用這些資訊來產生新的想法。」
然而,選擇聽什麼音樂,以及何時聽的能力也非常重要。Keeler 說:「從理論上講,大調的音樂應該能增加你的積極情緒,但可能並非如此,因為那不是你在那一刻所需要或想要的。結果,你在一天結束時會變得更加疲憊不堪,因為你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和精神能量來試圖屏蔽那些音樂並管理自己的情緒。」
音樂中的專注
個人喜好意味著很難就研究人員如何最好地將音樂融入他們的工作日給出具體建議,但在實驗室裡使用音樂時,有一些一般的注意事項需要牢記。
Gonzalez 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聽音樂。」他指出,聽音樂本質上是一種多任務處理,因為它需要調節和認知資源,而這些資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耗。他補充說:「我有策略地使用音樂,把它留到做真正單調乏味的任務時聽。」Gonzalez 在做日常資料分析時會聽重金屬音樂,但在準備需要大量腦力的任務時,比如準備講座,他一般不會聽(見下文「我工作時最喜歡聽的曲子」)。
我工作時最喜歡聽的曲子
我在義大利塔蘭托的喬瓦尼·帕伊謝洛高等音樂研究學院(Giovanni Paisiello Higher Institute)學了十年鋼琴。我工作時不聽音樂,因為這對我來說是個障礙。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旋律與和聲的技術層面上。即使我聽到周圍環境中的一個聲音,在我腦海裡也會把它當作一個音符。休息的時候,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更喜歡聽搖滾(聯合公園是我最喜歡的樂隊)和古典音樂,主要是我在學音樂期間彈奏過或想彈奏的曲目。
—— Andrea Caputo
義大利都靈大學
組織心理學家
我是個重金屬樂迷:我工作時可以聽金屬製品樂隊、麥加帝斯樂隊和舞動蓋文舞動樂隊的音樂,而且完全沒問題,因為我喜歡這類音樂。我還發現,低音音樂融合了嘻哈、電子音樂和柔和爵士等風格,是一種相當不錯的選擇。YouTube 上的「低傳真嘻哈電台—— 適合放鬆/學習的節奏」頻道有點像白噪音,幾乎就像在聽一張老唱片的沙沙聲。通常情況下,沒有人聲,如果有人聲軌道,也通常非常簡單或重複,這有助於讓音樂退居背景。
—— Manuel Gonzalez
紐澤西州南橘西東大學
組織心理學家
當我寫作時,我喜歡聽葛利果聖歌——齊聲演唱的教堂音樂——因為它們的結構非常穩定。沒有太多的動態變化,而且它們還是拉丁語唱的,所以我不會因為我不懂它而被語言分心。如果我在做資料分析,我喜歡聽爵士樂,艾拉·費茲傑羅、山米·戴維斯二世、法蘭克·辛納屈、納京高 的任何音樂,以及 1970 年代的搖滾樂,比如琳達·朗絲黛、卡洛爾·金、詹姆斯·泰勒和木匠兄妹,因為這些音樂更有變化和活力。這些歌有歌詞,但我對它們很熟悉,所以我不會分心。而且它讓我心情愉快,有時在分析資料時就需要這種心情。
— Kathleen Keeler
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
組織心理學家
我是一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小提琴手。儘管古典音樂因為沒有歌詞,按理說應該不那麼容易讓人分心,但在我的腦海裡,我會跟著一起演奏。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美得令人驚嘆,但當我聽它的時候,我根本沒法工作,因為我在腦海裡拉小提琴呢。拉威爾弦樂四重奏也是如此。雖然我工作的時候不聽音樂,但我會在上課前放一些流行音樂,這樣當學生進入教室或線上課堂時,氣氛會更歡快。坦率地說,我是小甜甜布蘭妮和亞莉安娜·格蘭德的粉絲;她們的音樂正是那種恰到好處的「輕鬆又朗朗上口」。
—— Karen Landay
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
管理學研究員
這取決於我是想集中注意力、讓自己平靜下來,還是想振奮一下精神。想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傾向於聽美國爵士鋼琴家比爾·艾文斯的作品,最好是他在三重奏中的演奏;想平靜下來的時候,我會聽指彈吉他手 Alex De Grassi 的 Slow Circle 專輯。想振奮精神的時候,我會聽一首叫 BOC II 的歌,這是我 1989 年和藍牡蠣樂隊一起工作時寫的。我在 2005 年錄製了這首歌,並且演奏了曲目中的所有樂器。它總能讓我的腎上腺素激增!
—— Daniel Levitin
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
神經科學家
Gonzalez 鼓勵他實驗室的成員在探索新領域時不要聽音樂,這樣他們就能將所有的腦力資源都用於處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學習。隨著研究人員在特定方法上變得更加熟練,複雜的任務可能會開始變得常規化,這時就更適合聽音樂了。他說:「我還建議設定一些時間限制,或者至少暫時一段時間不聽音樂,這樣你就不會連續幾個小時一直聽。」他還指出,他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時刻,需要把音樂關掉,因為他開始犯錯,並且感覺精神疲憊。
Andrea Caputo(左)表示,利用音樂來調節情緒可以提高工作滿意度。圖片來源:Andrea Caputo
Levitin 建議在休息時聽音樂,以此「按下大腦中的重置按鈕」。這是因為音樂能啟動預設模式網路,當一個人沒有專注於任何特定任務或注意力沒有集中時,大腦中的這一區域網路會更加活躍 [8]。當預設模式網路被啟動時,大腦更處於一種類似白日夢的狀態,而這是擺脫用於解決問題、做決策和目標導向行為的「中央執行模式」所必需的。
Levitin 說:「如果你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想去喝杯咖啡,這是你的大腦在試圖告訴你,你已經精力耗盡了。」咖啡並不總是有用,但用音樂來啟動預設模式網路 10 到 15 分鐘,可以幫助人們在回到工作狀態前感覺更好。「它可以激勵你,可以讓你放鬆,還可以讓你找到狀態。」
有一件關鍵的事情要避免,那就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在實驗室裡公放音樂。Levitin 說:「認為有所謂的『工作場所音樂』,有人播放這種音樂,然後每個人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應,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耳機並不適用於所有環境,但這是讓你在不打擾同事的情況下享受音樂益處的好方法。Landay 說:「對有些人來說,音樂不起作用,所以你需要提供一個環境,讓同事們即使旁邊有人聽音樂,也能不受音樂干擾。這真的完全取決於個人,取決於他們找到自己的喜好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自然》推薦的工作時聽的曲目
《自然》雜誌對其編輯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工作時最喜歡聽的唱片。他們的推薦已整理到 Spotify 上的這個歌單中 (http://u5a.cn/xUcJN)。
Levitin 說:「如果你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想去喝杯咖啡,這是你的大腦在試圖告訴你,你已經精力耗盡了。」咖啡並不總是有用,但用音樂來啟動預設模式網路 10 到 15 分鐘,可以幫助人們在回到工作狀態前感覺更好。「它可以激勵你,可以讓你放鬆,還可以讓你找到狀態。」
有一件關鍵的事情要避免,那就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在實驗室裡公放音樂。Levitin 說:「認為有所謂的『工作場所音樂』,有人播放這種音樂,然後每個人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應,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耳機並不適用於所有環境,但這是讓你在不打擾同事的情況下享受音樂益處的好方法。Landay 說:「對有些人來說,音樂不起作用,所以你需要提供一個環境,讓同事們即使旁邊有人聽音樂,也能不受音樂干擾。這真的完全取決於個人,取決於他們找到自己的喜好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Levitin, D. J. & Tirovolas, A. K. Ann. NY Acad. Sci. 1156, 211–231 (2009).
2. Doelling, K. B. & Poeppel, 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E6233–E6242 (2015).
3. Gordon, C. L., Cobb, P. R. & Balasubramaniam, R. PLoS ONE 3, e0207213 (2018).
4. Chanda, M. L. & Levitin, D. J. Trends. Cogn. Sci. 17, 179–193 (2013).
5. Huron, D. Music. Sci. 15, 146–158 (2011).
6. Sanseverino, D., Caputo, A., Cortese, C. G. & Ghislieri, C. Behav. Sci. 13, 15 (2023).
7. Keeler, K. R. & Cortina, J. M. Acad. Mgmt Rev. 45, 447–471 (2020).
8. Sridharan, D., Levitin, D. J. & Menon, V.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 12569–12574 (2008).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3-00984-4
點擊閱讀英文原文
往期推薦
告別動物實驗,新方法機遇湧現,這些科研資助和期刊評審新趨勢不可不知 | 《自然》職涯
走出職業倦怠,學術人生依然前景可期 | 《自然》職涯播客
《自然》支招:與主管不合,發表空白,我該如何走向職業下一步?|《自然》職涯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