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圖片

基因傳遞是天擇價值體系的核心,也是設計人類大腦的指導標準。

----羅伯特·賴特

大家好,我是漫遊。今天與您分享的書是《洞見》,作者羅伯特·賴特。

我們的「感覺」從何而來?

為什麼快樂總是如此短暫?

大腦深思熟慮後的決策是基於理性做出的嗎?

「自我」真的存在嗎?

如何衝破「天擇」的束縛獲得解脫?……

關於本書

本書英文書名為《Why Buddhism is True》,直譯為《為何佛學是真的》。作者羅伯特·賴特既非佛教徒,撰寫本書的目的也並非為了證明佛教的正確性。實際上,這是一本關於人類認知的書。

羅伯特·賴特是一位演化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激勵他撰寫這本書的動力有兩個:其一,分享自己透過正念冥想獲得的益處與啟發;更核心的原因是,佛學核心思想可以克服或至少削弱「部落主義」——作者認為這是當今時代最大的問題。

作為一位演化心理學教授,賴特熟知心理學、腦科學等認知科學前沿成果,但也深感僅靠科學的理性,不僅無法讓人走向深層的幸福,反而要面對雙重不適:意識到問題的不適,以及受其控制的不適。

2003年的一次冥想靜修,為賴特開啟了一扇「正念冥想」之門。此後,賴特開始閱讀更多佛教哲學書籍,與佛學家和冥想者交流,參與更多靜修,並養成每日冥想的習慣。正念冥想,首先能夠解決他個人的雙重不適。

這種個人體驗能否擴展到更普遍的人類認知?賴特的思考方法是回到佛學初始的、各流派共有的基本思想。透過現代科學,尤其是演化心理學、腦科學等領域的諸多實驗成果,對它們進行相互印證,不僅論證佛學核心思想對人類困境的診斷是正確的,而且提出的應對方法也是合理且重要的。

「感覺」從何而來?為什麼快樂如此短暫?

人類是演化的產物。「感覺」是演化而來,由天擇塑造,其唯一目標是傳遞基因。

從行為複雜性來看,演化出「感覺」的起點是促使生物體接近對其有益的事物,並躲避對其有害的事物。正如1884年生物學家喬治·羅曼斯所說:「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隨著對生物體有益或有害的過程而演化出來的主觀產物,目的或根源在於驅使生物體追尋一種,而躲避另一種。」

以甜食為例,糖分可以提供能量,天擇讓我們「感覺」吃甜食很快樂,於是我們會追尋甜食,以獲得更多的能量,在生存和繁衍上獲得優勢。這種快樂的感覺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這讓我們不斷地去追尋甜食。

快樂總是如此短暫,這是天擇的設計原則之一。短暫的快樂會讓我們一直「不滿足」,於是我們不斷地追尋能讓我們快樂的事物。而天擇的設計不止於此,它還讓期待的快感比實際得到的快感更強烈,即使是實際不需要的事物,我們仍會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人是理性的生物嗎?

從智人算起,人類的演化大約歷經四萬餘年。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組織越來越複雜,不僅產生了文明,還誕生了科學。經過現代教育的正常人,都會認為自己是理性的。然而,現代科學,尤其是演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大腦中做決定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覺」。

認知科學家進行過一個有趣的購物實驗:他們給予受試者現金和一系列可購買的產品,包含無線耳機、電動牙刷、電影碟片等等。科學家向受試者展示每件產品,然後展示價格,同時掃描受試者的大腦。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可以透過觀察大腦的哪一部分更活躍或活躍程度降低,相當準確地判斷受試者是否會購買某件產品。而所有活躍的區域都不是大腦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覺的部分,例如主控快感的伏隔區、控制不快或痛苦的腦島。

實驗證明,大腦的權衡過程是透過矛盾的感覺互相競爭實現的,例如按照對價格的厭惡程度,最終強烈的感覺——無論是吸引或厭惡——將會勝出。即使是對現實情況的理性分析,例如已經有一把電動牙刷還未拆封,只有透過影響「感覺」這個終極激勵因素,才會發揮作用。

感覺是原始動機。休謨曾說:「單純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成為任何意志行動的動機。」儘管在演化過程中,感覺以及背後的演算法越來越複雜,但最終引導我們行為的仍是感覺。所謂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種感覺的說服工具,人本質上是由感覺驅動的。

「自我」真的存在嗎?

演化心理學重點關注天擇如何塑造人類思維,目前達成的共識是:人類思維是「模組化」的。

大腦的模組化思維模型是在漫長的演化中逐漸建構的,例如安全模組、求偶模組……「模組」可以評估境況做出反應,「模組」之間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我們的行為。而且,「模組」之間的大多數互動是我們意識不到的。

大腦中是否存在類似執行長的「意識自我」,對這些「模組」發號施令呢?答案是沒有。這些「模組」就像遊戲中的不同玩家,有時合作,有時競爭控制權,最終在某種意義上最強的那一個會獲得勝利!

如果「意識自我」不是行為引導者,那我們的行為由什麼來引導呢?「模組」由「感覺」激活。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事先看恐怖片的受試者會傾向到人群中去,而觀看愛情片的受試者則更傾向於私密環境。前一組受試者感到恐懼,於是安全模組被激活,傾向與人群待在一起;後一組受試者感受的是浪漫,求偶模組被激活,於是傾向私密空間。

這些思維「模組」並非物理上的區隔,而是分布於大腦各區域;也不同於智慧型手機的一個個應用程式,而是交互重疊的;這些「模組」不同於公司組織中的各個部門,它們之間往往沒有服從與和諧可言,而是一種無等級分化的自組織體系。

如何看破「幻覺」?

進入現代社會,環境的巨變讓曾經「有益」的感覺起到反作用。例如之前提到的甜食期待,現在則成為體重超標甚至引發疾病的罪魁禍首。期待的快感比實際得到的快感更強烈,會讓人沉溺於追尋快感的幻覺中,例如購物狂、囤積癖……

相對於這些較好理解的「表面」幻覺,作者在書中所揭示的「自我」的幻覺則是顛覆認知的。大腦沒有一個所謂「意識自我」的執行長來決定我們的行為,而是由感覺激活的若干模組透過競爭或合作對決出的結果。

不僅如此,大腦還讓我們相信這個結果是由「意識自我」發號施令(裂腦實驗)。還有許多心理學實驗證明,大腦用一個個故事創造出種種幻覺,讓人類自我欺騙(連褲襪實驗、握力實驗、紅酒實驗……)。

許多困擾我們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幻覺。我們如何驅散幻覺呢?作者找到了正念冥想。透過冥想,作者不再任由不適的感覺控制自己,而是審視它,進而弱化它。用演化心理學的研究來解釋,正念冥想跳出了「我」的視角,審視感覺而不評價,不給它們施加正向強化,逐漸剝奪模組的控制能力。

冥想或許對作者有效,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與他一樣的體驗與感悟。我獲得的兩個啟發是:一是轉換視角,就像看破魔術師的幻術,可能只需要走到他的身後;二是不要「餵養」慾望,即不對幻覺進行正向強化。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賴特出生於美國南部一個浸信會教徒家庭,從小接受基督教教育。十幾歲後,科學,尤其是天擇理論讓他逐漸遠離了教堂。2003年內觀禪修社的冥想體驗,為他開啟了一扇通向「開悟」的大門。

賴特並非佛教徒,也不信輪迴和因果報應,他採取的方式是冥想修行輔以背後的哲學思辨。拋開佛學中超自然的部分,以及不同教派分支千差萬別的教義,他將關注點落到那些「共通點」上——也就是佛陀最初的洞見。

正念冥想屬於內觀(Vipassana)禪修流派,「Vipassana」指清晰的視覺,又常譯作「洞見」。佛教經文將「內觀」解釋為「三法印」:第一法印是「無常」;第二法印是「苦」;第三法印是「無我」。

▪ 「無常」,恆常並不存在,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 「苦」,不滿足。天擇將「不滿足」植入了我們的基因,人生中的「苦」無處不在。

▪ 「無我」,佛教中最著名的幻覺之一,就是「自我」的幻覺。由「自我」可產生「我」、「我的」、私慾、貪戀、仇恨、惡意……它是世間一切問題和惡的源頭。演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中並不存在一個「意識自我」主導我們的行為,而是「模組化」的。

佛經戒律反覆警示人們要避開「三毒」:貪婪、憎恨、幻覺。

貪婪不僅對物質,是對任何有吸引力的事物;同樣,憎恨是對任何事物的厭惡。

貪婪和憎恨可以追溯到「感覺」演化的源頭,好的感覺讓生物體追尋有益的事物,壞的感覺讓生物體躲避有害的事物。

幻覺最大的問題是對現實造成極大的扭曲。作者認為「部落主義」是當今時代最大的問題,人們根據宗教、種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身份認同」形成了不同的群體,群體之間不斷產生矛盾、對立、分裂、仇恨、暴力,甚至戰爭。

由「自我」產生「非我」,「部落主義」的根源就在於佛學中關於「自我」的幻覺。而且,感覺即評價(好的/壞的、喜歡的/厭惡的),天擇讓人類成為天生的評判者。

作者認為正念冥想可以讓人破除幻象,走上「開悟」之道。透過培養冷靜、清明的大腦,滋養智慧,小方面可以解決日常的不適,例如壓力、焦慮;大方面則可實現人類意識的「元認知革命」,世界將從扭曲中獲得拯救,展現真實之美。

主標籤:人類認知

次標籤:演化心理學自我意識佛學思想正念冥想


上一篇:不需SFT也不用RL,樣本級推論優化神器SLOT登場,準確率輕鬆提升10%

下一篇:史丹佛與紐約大學聯合研究:人工智慧與人類思維差異的驚人發現 —— 為何大型模型「聰明」卻不夠「智慧」?

分享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