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的浪潮洶湧而來,人工智慧重塑著社會結構,而中國作為全球重要力量正在崛起——這些複雜變數交織在一起,讓未來變得既充滿希望又難以預測。面對如此複雜的變局,我們需要的不是只有對趨勢的敏銳洞察,更需要對理想未來的大膽想像。
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深信,真正美好的世界不會偶然出現,我們想要的未來必須首先被想像出來。正如無法在沒有設計圖的情況下建造複雜機器,我們也不可能在缺乏願景的前提下闖入理想的高科技社會。
K.K.新作《2049:未來10000天的可能》正是這樣一次大膽的想像實驗——以25年為期限,描繪一個由技術與創造力驅動的未來社會。為了讓這種想像更加具體可感,K.K.將複雜的未來圖景濃縮為十個關鍵詞:無形、透明、互見性、類比、去中介化,信任、開源、客製化、豐沛、酷。其中包含了他所認為的未來世界的特徵和規則,以及我們在25年後應該如何行動的密碼。那麼,該如何理解和使用這些「密碼」呢?
25年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創新現在還依然沒有被發明出來。我們現在恰恰有機會想像它們,從而建構未來。
本文作者· Author
Kevin Kelly
《連線》雜誌創始主編
在創辦《連線》之前,是《全球概覽》雜誌的編輯和出版人。他還是《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雜誌》、《科學》等的撰稿人。著有《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麼》等。1984年,K.K.發起了第一屆駭客大會(Hackers Conference)。K.K.被看作是「賽博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被中國讀者親切地稱為K.K.,他的代表作《失控》被譽為「本世紀對西方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曾影響了包括賈伯斯在內的一代網際網路人。
未來25年的10個關鍵詞
未來世界的特徵和規則可以用5個關鍵詞來總結歸納,分別是無形、透明、互見性、類比、去中介化。我們在25年後應該如何去行動,可以用另外5個關鍵詞總結,分別是信任、開源、客製化、豐沛、酷。
一:無形
從工業經濟向數位經濟的轉變,就是從有形向無形的轉變。在未來25年中,無形替代有形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中國不斷強調無形數位資產就是一個例證。鏡像世界、XR的世界,就是無形的世界。
無形還有另一層意思是不可見,這就是技術成功的秘訣:它們因為不可見而成功。電力是工業革命之後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術,但它是無形的,人們看不見它,也沒有多少人關注它。
未來25年,AI也將變得更加無形,它將在後臺發揮作用。我們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也不會去思考它。它會像電力一樣存在,會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會非常美好。AI是賦能「鏡像世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也將是無形的基礎設施,它的發展速度越快,其他技術的發展速度也會越快。
AI將是未來世界的幕後英雄,因為鏡像世界最主要的工作都將由AI來完成。我們可以透過三個層層遞進的要點來理解AI。
第一,它是鏡像世界背後最重要的數位/演算法引擎,作為未來的電力,AI的使用成本會不斷下降。
第二,鏡像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類比,AI會支撐起數位分身的建構,而在數位分身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做許多的研究。
第三,AI是「人+機器」協作中最重要的工具。
類似地,與AI相關的一系列應用也會因為無形而成功,比如智能合約,它可能會讓去中心化的合作變得更順暢,而人們甚至不會意識到智能合約的存在。
二:透明
無形帶來的是數位化,是虛擬世界的崛起。未來的世界還是透明的,在數位化的世界裡,事情只要發生了,就會被感知、被記錄,就會留下「數位足跡」,這有助於我們建構數位分身,培養和訓練AI。隨著資料捕捉的普及,實體世界也將被時刻記錄、被數位化。記錄者將不只是政府、大企業,還包括每一台智能機器、每一個人、我們使用和穿戴的每一個智能設備。
舉一個例子,當每個學生都有一個AI助教之後,它總會以高度透明的方式記錄你的各種學習行為。透過對學生的觀察,它能清晰地理解學生對不同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因為AI助教與學生之間互動頻繁,在對話過程中,它可以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既可以回答學生的困惑,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給學生做出更加公正、客觀、全面的評估。
在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副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智能眼鏡,它可以提供AR/VR/XR體驗,它會捕捉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也會記錄每個人的語言和表情。為了處理如此大量的資訊,我們需要龐大的算力,為每一副眼鏡配置強大的AI引擎。當然這個引擎也會化身為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AI助理,在我們的耳邊細語、提出建議,在我們的視線中給出提示,幫助我們打理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常規和瑣碎的事務。
三:互見性
透明意味著幾乎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會被記錄下來。哈佛教授肖莎娜·祖博夫在《監視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中特別批評了平台蒐集使用者資訊賣給廣告商的眼球經濟和注意力經濟。但在本書中,我創造了「互見性」這個新詞來特別強調無所不在的資訊蒐集、數位記錄,將是未來的常態,是這個社會前進所必須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們要改變思維,不再去爭辯是否要記錄,而要去討論由誰來記錄,記錄者和被記錄者各自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大量資訊的使用應該遵守什麼樣的規則,如何讓這一過程變得公開透明。
為什麼要如此?因為AI的訓練需要大量的資料,無論是政府還是公司都會日益依賴大數據分析所帶來的洞察。客製化和個人化的服務需要AI對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有盡可能多的了解,這樣才能判斷我們的喜好,更加準確地向我們推薦內容,提供服務。這種客製化的服務涵蓋學習、醫療和健康、職場規劃、娛樂,當然也包含更加貼心的電子商務,這將對經濟的運行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量的資料也是鏡像世界的必需。要建構鏡像世界,一方面需要建構真實世界的數位分身,另一方面也需要搭建逼真的虛擬空間,還需要想辦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世界中生活。每個人都需要為建構鏡像世界貢獻資料。
為什麼未來的世界會是透明且互見的?在這樣的世界中怎麼保護隱私?要么選擇接受透明,享受客製化的服務,要么選擇保護隱私,放棄享受各種貼心的服務,這需要取捨。你不可能在拒絕透明、拒絕貢獻個人資料的前提下,享受客製化的服務。
為了解決這一組矛盾,互見性這一概念就顯得特別重要。
首先,使用者需要有明確的知情權——我的哪些資訊被誰蒐集了?不可能只有使用者是透明的,政府和大企業也需要是透明的。其次,使用者可以獲取被蒐集的資訊,這樣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有哪些對他們不利的證據。雖然去中心化不容易,但如果沒有互見性,社會就會很容易滑向電視劇《黑鏡》中所展現的「反烏托邦」。
四:類比
AI驅動的創新世界、鏡像世界,都是被高度類比的世界,具有能夠類比真實世界的物理引擎。化學和生物的實驗可能被類比,藥物的臨床試驗可能被類比,每個人和每台機器都會有它的數位分身,這也是一種類比。
類比一開始是真實世界的補充,是真實實驗的補充,但未來虛擬世界會日益替代真實世界。類比也會從簡單走向複雜。舉個例子,現在人類已經能夠繪製出擁有14萬個神經元的果蠅的大腦地圖,接下來,人類可能會繪製出小白鼠的大腦地圖,最終擁有860億個神經元的人腦地圖也將被繪製出來。更進一步來說,人類甚至能對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進行類比。
五:去中介化
去中介化就是脫離媒介。什麼是媒介?媒介是一種代理(proxy),一種傳遞資訊的訊號(signaling),是對真實世界的總結和歸納。人類智慧的大發展依賴的是語言和文字,它們是承載人類思考的媒介,讓人類可以相互連結、溝通、協作,也讓知識可以在代際之間傳承下來。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媒介大發展的歷史。印刷術和後續技術的發明推動了媒介大發展,從大規模印刷的圖書、報紙到廣播、電影、電視,再到網際網路。
媒體/媒介的價值是對資訊的壓縮和提煉,讓「頻寬」有限的大腦可以更好地處理資訊。為什麼未來的世界是去中介化的?因為AI不再會有頻寬或者資料處理能力的限制。鏡像世界一個最重要的好處是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數位化的,是可以被分享和被分析的,對AI而言是透明的、易處理的。而AI相對於人最為強大的能力恰恰是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因為有了AI,我們可以不再依賴媒介,而可以直接實現資料的互聯互通。
因為機器可以處理的資料量是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方便「頻寬」有限的人類處理資訊的一系列壓縮手段,從彙報、摘要、總結到日常生活中的履歷等,都可能會變得不再重要。機器可以透過處理原始資料來形成洞察。
去中介化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總結和歸納,而可以更好地直接採用第一手的資料。在教育場景中,我們不再會藉助孩子寫的課外活動總結和作文來評價孩子,因為他日常的學習活動和各種其他活動都被記錄了下來,他的潛力和特質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或許我們還需要推薦信,但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推薦,比如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後不同人對他的評價,而不再需要某個特定人專門去撰寫推薦信。
我們可以把去中介化理解為一種溝通的變化。一方面,AI助理將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會替我們完成溝通,而它們之間的溝通並不需要藉助語言或者其他壓縮的媒介。另一方面,除了語言,人類也可能用其他更加有效的方式溝通,比如腦機介面的進階發展成果——心靈感應,我想到了什麼,你立馬就能感知到。這個「你」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機器。當然,去中介化還有另一層更加現實的意義,即人人都是創作者,人們不再需要像現在這樣藉助媒體來傳播資訊。不少企業和個人都在經營自媒體,從SpaceX的發射直播到高科技公司的新產品秀,再到CEO/大咖的分享,以及各種Podcast的內容輸出,都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資訊來源。
後5個關鍵詞總結的是我們在未來社會應該如何行動,它們分別是信任、開源、客製化、豐沛和酷。
六:信任
數位時代的基礎是信任,我們需要重構許多方面的信任,包括國與國之間的信任、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信任、消費者與大公司之間的信任等等。同時我們也需要創建其他的方式來驗證事物的真偽,在鏡像世界,眼見不再為實。
你怎麼能相信眼前出現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機器生成的、虛構的、高度仿真的?這需要我們重構信任的機制。同樣,在一個地緣政治動盪的時代,重塑國家尤其是大國之間的信任,也至關重要。去中介化意味著信任建立的機制會發生巨大的變革。之前的信任建立在對媒介的信任上,因為每個人並不能了解各處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現在,信任則要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驗證機制上。
未來社會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如果缺乏信任,技術就很可能被濫用。要建立起信任機制,我們需要整合數位世界的遊戲規則,需要一系列全新的數位治理體系和規則。
信任關係到如何形成這樣一個數位智能世界的外部思維框架和協作方式,它不只是讓我們機器所產出的內容和做出的行動具備可信度的基礎,也是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最根本的條件。
七:開源
開源意味著開放與合作。未來人類面臨的問題將越來越複雜,取得進展的唯一辦法就是開放與合作。開源從狹義上講是一種軟體開發的術語,但從廣義上講,它其實是人類科學進步最重要的規則。每一項發明和創造都是公開的、透明的,每一項新的創新都建立在前人取得的進步的基礎之上。解決複雜問題,尋找新的突破,已經不再是單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更多人一起協作。開源是未來,開源的產品比任何生產它的公司都更能持久。
與開源相對的是封閉。閉門造車有很大的局限性。
從技術發展路徑來看,開源意味著充分使用這個世界上最優秀、最先進的發展成果。開源還預示著一點,那就是在工程技術領域,不同的國家或企業之間可能會存在差距,但科學發展最終一定會全球同頻。
八:客製化
客製化是鏡像世界最重要的商業規則。過去25年,我們經歷了一個從搜尋到推薦的過程。隨著AI的持續進步,個人化、客製化服務將成為常態,比如客製化學習、客製化醫療。現在簡單的產品與服務推薦將進化為更為貼心的個人化服務。
未來25年,隨著AI助理的普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的決策將直接交給AI來完成,比如日程安排、差旅預訂、日用品採購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力經濟中的市場行銷手段——比如Google在你的搜尋欄旁邊放置與你的搜尋內容相關的廣告——會演變為匹配度越來越高的各種建議,從消費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演化為賈伯斯所說的「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即把超乎消費者想像和認知的全新體驗推薦給他們。
九:豐沛
如果說客製化是未來數位智能世界的商業規則,從稀缺到豐沛就是鏡像世界的經濟發展基礎。我們需要拓展對豐沛的理解,它不只是用金錢多少來衡量的經濟層面的繁榮,還是用個體所能享受的服務與體驗的豐富程度來衡量的生活層面的繁榮。
AI的進步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推動經濟繁榮,其結果是告別稀缺、擁抱豐沛。生產力的大發展也可能讓許多政府想推進的全民基本收入(UBI)成為可能,讓所有人告別貧窮。
但鏡像世界的豐沛是建立在服務與體驗種類豐富、價格便宜的基礎之上的。我一直有一個預測未來的方法,即觀察現在富豪的生活,以此為依據暢想未來。現在只有富豪才能支付得起的服務和體驗,在未來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變得日益便宜,最終被所有人享用。比爾·蓋茲曾是全球首富,他擁有一個200人的團隊專門為他和他的家人服務,其中有私人採購師,也有專門的公關團隊。隨著AI助理的普及,由懂你的AI幫你挑選合適的衣服、為你打理你的朋友圈,都將變得司空見慣,便宜且高效。藉助AI,普通人也有可能像世界首富一樣擁有各種私人助理。這就是數位智能時代豐沛的一個例子。
AI時代初期,我們對AI助理的暢想是有了它就像有了只有世界500強企業CEO才能擁有的私人助理。未來25年,AI助理涵蓋的領域將非常廣泛,包括教育、醫療、職場等,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客製化的服務,可以隨時進行個人化諮詢,也可以隨時調閱全球知識庫,這種無形世界的豐沛會帶來驚人的影響。
豐沛的世界還將擁有無窮無盡的內容。類似YouTube的平台會創造出大量高品質的UGC內容,而且許多內容會是第一人稱視角的獨特體驗,使用者可以透過智能眼鏡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恰如開頭描述的那樣,因為內容的豐富,AI助理可以隨時隨地營造出最適合使用者心境的背景音樂,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種豐沛將惠及全球所有人。不用等上25年,我們很快就將擁有高品質的即時翻譯,這將有助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助於我們彼此之間加強溝通,建立互信。韓國流行文化破圈,從電影《寄生蟲》到電視劇《魷魚遊戲》都在美國掀起了熱潮。而之前日本文化的傳播,從漫畫到遊戲,也彰顯了其軟實力。在語言的障礙被破除之後,優質資源的競爭將不再局限於本地市場,優質的本地內容也會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受眾。
十:酷
全球豐沛的內容背後隱藏著最後一個關鍵詞——酷。
酷,將是未來人類區別於機器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時最吸引人的特質,同時還代表了未來年輕人共通的價值認同。2024年風靡全球的遊戲《黑神話:悟空》之所以爆紅,就是因為它將中國傳統文化變得更酷了。
酷的一個潛在影響就是可以讓人們逐漸累積對不同文化的信任。酷的文化更容易傳播,也更有吸引力。高科技公司呈現出來的產品顯然是酷的。在這裡,我要提醒一下,所謂的酷並不只是讓年輕人覺得酷炫,雖然年輕人可能是最具有全球化意識的,但酷的內涵更廣,包括讓人覺得有趣、能打動人、能夠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連結。
雖然在本書中我嘗試去暢想未來25年的發展狀況,但關鍵的發展階段其實就是未來10年。AI到底能帶來哪些根本性的變革,還是說AI只是被吹大的泡沫,答案很快就會見分曉;中美之間的競爭合作到底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基調,就大國博弈而言,10年已是足夠長的時間;而組織變革在未來10年也可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最後,我還是需要強調,沒有人有水晶球,我並不是在嘗試準確預測未來。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的無知,也要承認未來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本身,所以我的暢想只是某種情境思考,希望這樣的情境思考會激發你的想像力。
關於追問nextquestion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旗下科學媒體,旨在以科學追問為紐帶,深入探究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相互融合與促進,不斷探索科學的邊界。如果您有進一步想要討論的內容,歡迎評論區留言,或後台留言「社群」即可加入社群與我們互動。
關於天橋腦科學研究院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是由陳天橋、雒芊芊夫婦出資10億美元創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圍繞全球化、跨學科和青年科學家三大重點,支持腦科學研究,造福人類。
Chen Institute與華山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設立了應用神經技術前瞻實驗室、人工智慧與精神健康前瞻實驗室;與加州理工學院合作成立了加州理工天橋神經科學研究院。
Chen Institute建成了支持腦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的生態系統,項目遍布歐美、亞洲和大洋洲,包括學術會議和交流、夏校培訓、AI驅動科學大獎、科研型臨床醫生獎勵計畫、特殊病例社群、中文媒體追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