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早上,是誰在用意志力強行“開機”?一邊在心裡對自己喊“起床起床”,一邊默默按掉第一個鬧鐘;第二個響起,還是按掉;第三個……算了,再睡5分鐘就好。於是,手機螢幕上排著密密麻麻的“6:40、6:45、6:50、6:55”……那不是鬧鐘,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起床保衛戰”。
有人說,不定鬧鐘就等於自我放逐;一個鬧鐘喚不醒靈魂,還得靠“奪命連環call”連環“爆破”。據Scientific Reports一項涵蓋300萬個睡眠時段大數據的研究[1]顯示,超過一半的睡眠時段都是以“貪睡鬧鐘”結束的,平均每人每天按掉2.4次,貪睡總時長約10.8分鐘。看似只是“賴床”,實則是全世界統一的早晨“行為藝術”。
但問題來了:反覆貪睡、斷斷續續的晨間睡眠,真的健康嗎?
相信不少人都認為貪睡行為是“不健康代表”,來自瑞典的研究團隊發表於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一項研究[2]卻帶來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新發現:適度的貪睡,對於那些“專業賴床戶”而言,竟可能是一種對抗“睡眠慣性”的聰明方式——不僅不會明顯損傷白天的認知和情緒,甚至還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起床時的清醒感和反應速度。
瑞典研究:
“貪睡”才能“無痛”起床
這項研究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從人群行為和生理機制兩個層面,對“貪睡鬧鐘”這一常見但少被深入探討的現象展開了系統研究。
研究團隊首先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線上調查,共收集了來自1732名成年人的睡眠與喚醒習慣數據。答案幾乎可以用一個字總結:“貪”。絕大多數人表示自己早上起床都得“貪”一下,設置多個鬧鐘是基本操作。至於貪睡的理由也五花八門——太困了起不來、想舒服一點醒、需要一點心理建設緩衝一下。
但光靠調查還不夠,研究團隊決定進一步“較真”:貪睡到底有沒有影響?是更清醒了,還是越睡越糊塗?
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是因為研究者想探討一種叫睡眠慣性的現象。簡單來說,人剛醒來時,大腦並不是立馬清醒的狀態,可能會經歷短暫的“神遊”時段,比如反應慢、頭腦混亂、記憶力下降……
為了弄清楚貪睡行為是否會影響這一過程,研究者邀請這些參與者分別在醒來即刻和40分鐘後完成一系列認知測試。
從整體結果來看,貪睡組的參與者更少從深度睡眠(N3階段)中被鬧鐘喚醒。一般情況下,從深睡狀態被強行喚醒可能引發“睡眠慣性”,而貪睡則提供了一個“逐漸喚醒”的過程。
並且在剛醒來的那一刻,貪睡組的整體認知表現竟然更優秀!比如,他們的算術運算速度更快;在面對突發干擾資訊時,反應也更靈敏。這些表現提示,貪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睡眠慣性,幫助大腦更平穩地從睡眠狀態過渡到清醒狀態。
另外,在情境記憶任務中,貪睡組在剛醒來這一刻的表現也顯著優於“一次喚醒”組,說明短暫的“再睡片刻”可能有助于資訊提取與記憶功能的啟動。雖然這種優勢在40分鐘後逐漸消失,兩組表現趨於一致,但這恰好說明了一個關鍵點:貪睡的積極效果主要集中在“清醒初期的關鍵階段”,能為需要立即應對任務的人群(如需早起處理事務、開車等)提供潛在幫助。
事實上,大腦有一套“開機啟動程式”。這套程式的關鍵按鈕之一,就是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皮質醇好比身體的“清晨啟動劑”——人在醒來後的短時間內,它會迅速升高,幫助我們從迷迷糊糊的狀態切換到“我要上班/上學/去趕地鐵”的清醒模式。這個激素的變化過程也被稱為清晨喚醒反應(CAR)。
那麼問題來了:貪睡,這個早上按掉鬧鐘、再多賴一會兒的習慣,會不會打亂這套“喚醒系統”?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測量了參與者唾液中的皮質醇水平,看看貪睡會不會干擾CAR。
結果顯示,無論是一次性喚醒組,還是貪睡組,這些參與者皮質醇的分泌節律都沒有被擾亂。也就是說,身體還是按照它熟悉的節拍在“啟動”,沒有因為“貪睡”而混亂。
當然,研究者還不放心,繼續追問:貪睡會不會影響情緒?會不會讓人一天都不清醒?
答案依然是:不會。
在主觀清醒度、情緒評分、白天的精神表現等方面,貪睡組和直接起床組之間都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適度貪睡既不會讓人一整天沒精神,也不會使心情變差。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對於本身就有貪睡習慣的人而言,適度的貪睡可能有助于緩解睡眠慣性,改善晨起時的認知功能,且不會對情緒和認知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日本研究:
貪睡不是“緩衝”,卻加重睡眠慣性
不過,科學從來不只講“一個標準答案”。就在我們剛剛為“適度貪睡或許有益”鼓掌叫好時,另一項來自日本團隊的研究[3],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這項研究發現,“貪睡鬧鐘”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般溫柔體貼,反而會讓人更難真正清醒。儘管使用貪睡鬧鐘與否對總體的睡眠質量並沒有顯著影響,但在起床前的最後20分鐘內,使用貪睡鬧鐘的人更容易陷入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也就是腦電波表現為淺層的N1期睡眠,並頻繁出現被打斷的短暫覺醒。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是堅持每天“貪睡”?
至於“貪睡”的動機,參與者的回答也透露出一些心理層面的“玄機”。
整體來看,使用貪睡鬧鐘並不會讓整晚的睡眠質量出現劇烈滑坡,但它的“殺傷力”卻集中在起床前最關鍵的20分鐘——也正是我們為清晨蓄能的時間段。
聚焦於這段“黃金”20分鐘,數據揭示了貪睡鬧鐘的多重“反向效果”。
這意味著貪睡並未真正“多睡一會兒”,反而直接擠壓了實際休息時間。
更糟糕的是,這段本應好好休息的時間,還變得格外低效。貪睡組參與者的睡眠效率明顯下降,清醒時間更長,淺睡階段(N1期)顯著增加。這種狀態可以說是“醒也沒醒透,睡也沒睡實”,既不解乏,也不提神。
而最能揭示貪睡鬧鐘“干擾本質”的,是它對覺醒頻率和睡眠階段的嚴重打亂。
顯示出清晨這段睡眠徹底碎片化,像是一場不斷被打斷的電影,讓人始終無法沉浸其中。
那麼,這些睡眠結構上的混亂會不會直接影響我們清醒後的反應能力呢?研究也透過測量聽覺反應時間以及正確率來尋找答案。結果顯示:剛醒來的那一刻,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也就是說,貪睡與否對“起床瞬間”的反應力影響不大。
但問題出現在“醒來一段時間後”。
也就是說,當別人已經“載入完成”準備開啟新的一天,貪睡黨還在“卡頓轉圈圈”,神經系統的清醒進程明顯滯後。
從主觀體驗上來看,雖然貪睡鬧鐘並未顯著加劇睡前焦慮或清晨嗜睡感,但參與者確實報告了更強烈的“睡眠斷裂感”以及“維持入睡的困難”。生理層面上,自主神經系統的清醒節奏也被貪睡打亂,喚醒後的生理活躍度上升緩慢,身體還沉浸在模糊的睡眠慣性中。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與一次喚醒相比,貪睡鬧鐘可能會因重複強制喚醒而加重睡眠慣性。
貪睡大PK,
結論為何矛盾?
這兩項關於“貪睡”的研究,乍一看結論南轅北轍,到底哪一方更接近真相?要揭開謎底,還得看看他們在“貪睡戰場”上各自的“戰術部署”。
研究[2]走的是“溫柔喚醒”路線:每次貪睡9至10分鐘,時間拿捏得剛剛好。這段時間足以讓人再次進入稍深一些的N2睡眠,卻不會滑進更難喚醒的N3階段,巧妙避開了“深度沉睡+突如其來的鬧鐘”這對夢魘組合。由於喚醒更溫和,起床後的認知表現反而更好。
反觀研究[3],策略就顯得有些激進了。它讓受試者每隔5分鐘就被鬧鐘“騷擾”一次,短短20分鐘內被吵醒4回。參與者的睡眠階段一直停留在淺淺的N1期裡,壓根沒機會進入恢復性睡眠階段。最終,他們的反應時間明顯變慢,成了“既沒睡好也沒醒好”的典型案例。
不過,造成結果差異的,還不只是貪睡的“時長”,受試者本身的“睡眠底子”也起了很大作用。研究[2]招募的都是“資深賴床黨”,這類人長期習慣間歇性喚醒,身體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碎片化睡眠,有可能透過調整睡眠結構,比如壓縮N3階段,來降低突發性喚醒帶來的衝擊,從而減輕睡眠慣性,讓自己醒得更平穩、表現更在線。
而研究[3]的參與者則是另一番景,他們中大部分都是為了“防止睡過頭”——說白了是被焦慮感推著用鬧鐘。這類人往往本身就睡得不夠,加上強烈的起床壓力,心理處於持續緊繃狀態。焦慮不僅容易讓人淺睡,再加上頻繁的睡眠打斷,就更容易陷入“焦慮—淺睡眠—更焦慮”的惡性循環,反倒加劇了起床後的疲勞感與認知遲鈍。
這麼來看,“貪睡鬧鐘”到底是拯救起床困難戶的溫柔妙藥,還是睡眠品質的隱形殺手,答案並非一刀切,而是要看我們是怎樣的“貪睡黨”,用的又是哪一套貪睡策略。能不能貪睡,怎麼“貪”,確實是一門講究節奏與人設的精細活兒。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2]僅探討了30分鐘貪睡的影響,對於更長或更短的貪睡時間的影響尚不清楚;研究[3]樣本量較小,可能限制了統計分析的效力,且研究結果可能難以推廣到其他年齡組或職業群體。
參考資料:
[1]Robbins, R., Sääf, D., Weaver, M.D. et al. Snooze alarm use in a global population of smartphone users. Sci Rep15, 1694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99563-y
[2]Sundelin T, Landry S, Axelsson J. Is snoozing losing? 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 cognition, cortisol, and mood. J Sleep Res. 2024 May;33(3):e14054. doi: 10.1111/jsr.14054. Epub 2023 Oct 17. PMID: 37849039.
[3]Ogawa K, KaizumaUeyama E, Hayashi M. Effects of using a snooze alarm on sleep inertia after morning awakening. J Physiol Anthropol. 2022 Dec 31;41(1):43. doi: 10.1186/s40101-022-00317-w. PMID: 36587230; PMCID: PMC9804954.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熱議!醫生值班時被安排手術,病房患者差點出事故!科主任:值班時去做手術,必須找人替班!一崗雙責、讓學生值班很普遍,終究是人手不夠
●震撼!“不要學醫”登上熱搜,山東三甲外科副高曬工資,全部僅為4千多,納稅都沒資格!73%醫生後悔學醫,會影響今年招生分數線嗎?
● 每一口都可能折壽?最新研究:多吃這類食品,癌症、全因死亡、肝病風險升高,且加速衰老!但這些食物可以緩解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台,致力於醫療品質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立刻下載梅斯醫學APP!